• 详情页头部广告

“冬病夏调”科学养生避雷误区

发布人:于鑫蕊 来源:新商业编辑部 时间:2025-07-21 21:59:19

冬病夏调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要特色养生法,其理论基础源自《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论》提出的“春夏养阳”理念,以及《素问·六节脏象论》阐述的“长夏胜冬”相克关系。这一养生方法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认为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规律密切相关。只有顺应四时变化规律,适时调整养生方式,才能达到防病治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一、什么是“冬病”
 “冬病”是中医术语,特指一类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的虚寒性疾病。这类疾病通常在冬季高发或症状加重,其发病机理在于患者本身阳气虚弱,加之冬季自然界阴气旺盛、阳气衰减,导致人体正气不足难以抵御外邪,或因反复感受寒邪侵袭,致使某些慢性病症呈现周期性复发或病情加剧的特点。
  “冬病”主要涵盖两大类疾病:一类是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过敏性鼻炎等;另一类是消化系统虚寒性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慢性肠炎及功能性胃肠紊乱等。这些疾病均具有冬季易发或加重的典型特征。


什么是“夏调
” 

“夏调”特指在三伏时节这一特定时期实施的调养方法。此时自然界阳气最为充沛,人体阳气亦处于旺盛状态,通过运用温阳补气、驱散寒邪、疏通经络等手段,能够实现双重功效:既提升机体抗病能力,又可有效消除体内积聚的阴寒病邪。这种因时制宜的养生法,其核心目的在于防治那些在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各类疾病。

临床实践表明,有些冬病在冬天调理效果很差,而在夏天“三伏天”时期调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病夏调的原理

冬病夏调的原理与防洪治理具有相似之处:在洪水泛滥期(对应冬季疾病发作阶段),人们主要采取应急抗洪措施;而洪水消退后(相当于夏季病情缓解期),则需要抓住时机进行河道疏浚和堤防加固(即调理身体机能)。这种养生策略的核心在于,在外部致病因素尚未侵袭时,通过增强机体内在抗病能力来预防疾病发作,这正是冬病夏调的基本原理。
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冬病夏调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的重要论断,揭示了阴阳失衡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据中医理论,冬季属阴,夏季属阳。夏季作为阳气最盛、阴气相对不足的季节,此时人体阳气也处于鼎盛状态。冬病夏调养生法正是把握这一时令特点,借助夏季高温环境和人体阳气充盛的有利条件,通过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促使某些慢性疾病获得康复机会,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的养生智慧。


冬病夏调的误区

【误区一】每个人都适合冬病夏调
冬病夏调本质上是以温补阳气为核心,主要适用于阳气亏虚体质的人群。这类人群由于阳气不足,难以维持正常的温煦防御功能,容易遭受阴寒病邪侵袭。通过运用贴敷、艾灸、拔罐等中医特色调养,可以有效补充机体阳气,增强防御能力,平衡体内阴寒之气。待冬季来临时,机体便能更好地抵御寒邪侵袭,即便发病,症状也会明显减轻。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并不适用于阳气旺盛、阴气不足的人群。若对此类人群过度补阳,反而会损耗阴液,破坏阴阳平衡,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误区二】不分疾病盲目冬病夏调
主要适用于因阳虚体质、感受风寒邪气引发的各类疾病。在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肢体麻木)以及耳鼻喉科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等范畴中,若患者证属阳虚寒证,则适宜采用该法调养。但需特别注意,当患者出现黄痰、咽干口燥、心烦胸闷等热性症状时,则不宜使用此法。因此,建议患者在实施冬病夏调之前,务必先进行专业中医辨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调养。

【误区三】“夏调”有效就不再治疗
慢性疾病病因和病机十分复杂,治疗方法也必然要采取“慢病慢治”,坚持长期管理。有些人夏调过程中一旦症状有所减轻,就不再继续调理,比如有些患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选择三伏贴,在贴了一伏或者两伏的时候,觉得咳嗽气喘不严重了,就放弃继续贴敷,这样做法属于半途而废。

【误区四】“夏调”可保冬病不发作

 虽然冬病夏调确实有科学依据和效果,我们还是要正确认识,不可过度依赖或迷信。人体发病与否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情况极为复杂。例如,青壮年和年老体弱者对治疗的敏感性和疾病的抵抗能力就不一样,疾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等因素都会影响发病。

  • 详情页广告
“冬病夏调”科学养生避雷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