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典型慢病人群精准营养健康食品创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启动会,在广州无限极广场顺利召开。
这一国家级课题项目,不仅承载着科技创新的重任,更与3亿慢病人群的健康息息相关。
机会来了
无限极决定申报!
每年,国家都会发布项目申报信息,无限极也会提前布局规划。但过去,这类项目的牵头“主角”,通常属于重点高校或权威科研院所。直到近两年,国家开始鼓励行业内优势企业牵头申报项目,有些项目申报甚至明确要求由行业内优势企业牵头。
对无限极来说,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机会。我们曾深度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更在中华养生领域扎扎实实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不仅率先突破了富含多糖的营养健康食品创制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开发了多款富含多糖的营养健康食品,守护消费者健康。除此之外,无限极的千吨级多糖生产线、智能口服液产线及柔性化固体制剂产线,为项目的产业化示范提供了坚实基础。
所以,站在“六五”计划的起点,无限极决定去申报这个项目。
一个月
联合另外18家单位打了场“硬战”
2024年8月,无限极明确决定牵头申报。摆在面前的是一道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难题:要在短短一个月内,组建一支国家级科研“战队”,并完成从0到1的申报材料。于是,无限极申报团队立即进入战时状态,密切联系外部资源。“我们需要的不是普通队友,而是在精准营养健康领域具影响力的战友”,项目主要成员李博士回忆道。
无限极对“战友”的挑选要求非常严格,而其他参与单位同样慎之又慎,毕竟牵头单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要知道,课题负责人原则上申请和承担“十四五”项目及同级别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不能超过2项且有严格的人员工时要求,如果选错牵头单位,可能导致错失立项机会,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极高。
无限极科研人员快速组建攻坚小分队,充分借力内外部资源,最终联合了另外18家在精准营养健康领域具影响力的单位。团队包括7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3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点和3所食品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学科高校。为了尽快准备好申报资料,无限极与18家单位召开了多次会议,还经常就某个技术细节探讨到深夜,一次次打磨,最终把一人高的资料浓缩成两百多页的申报材料。
“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加班到深夜。”参与项目的陈工笑了笑,“回到家,孩子都睡着了。”
2024年9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评审,4选1,无限极成功脱颖而出!
国家级PK
无限极在这场“巅峰对决”中胜出了!
通过省级评审只是第一关。真正的考验是国家科技部的两轮评审。第一轮线上资料评审9选4通过后,第二轮4选1——“生死答辩”终究来了。
答辩现场随机抽选15位全国专家担任评审,大家互不知晓各自的身份。答辩通过难度非常大,要通过答辩,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得票数排名第一,且票数超过半数。也就是说,15位专家中,至少要有8位投给无限极。
这并不容易,现场有4个项目比拼,票数很容易分散,稍有不慎就会流标。再加上,无限极的竞争对手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业内高手,这无疑是一场“巅峰对决”。
答辩现场,摄像头遍布每个角落,很让人紧张。但项目负责人做了充分的准备,前期也模拟了无数次答辩,信心十足。最终,凭借项目团队的硬实力,最终答辩得票数第一并超过半数。
实地考察
评审专家一致通过
答辩通过后,项目进入了关键的“实地考察”环节——评审专家来到无限极广场进行现场核查,并连线无限极的南北两大生产基地。专家们的目光扫过每一个实验设备、每一条生产线,质询了很多组数据。最后,专家们认为项目答辩内容与实际情况高度一致。
专家们对无限极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赞不绝口,认为值得全行业学习。此外,他们还对无限极的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表示了高度认可,有的专家感叹道:“能从细胞到模式生物都自己做实验的企业,在行业内实在很少见。”
现场核查结束后,项目组成员便进入了焦急而漫长的等待。直到2024年12月底,无限极终于收到了国家农业农村部正式立项批复的消息。无限极第一时间拨通了各合作单位的电话,分享立项成功的喜讯,电话那头瞬间爆发出欢呼声。
这次“国家级闯关”只是开始,项目背后是3亿慢病人群的健康期盼。未来,无限极将以此次项目为契机,坚守“弘扬中华优秀养生文化”的使命,融合东方智慧和现代方法,大力发展中草药科技,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用科技创新守护人民健康,打造健康行业的“信任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