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信息发达,老年人也慢慢走进网络世界,但由于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够,面对各类量身打造的骗局,往往更容易落入圈套,痛失辛苦了一辈子的养老钱。涉老“食品”“保健品”花样多?如何帮助老年人识破骗局,守住养老的钱袋子?昨天(23日)全国检察机关召开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工作推进会,会议指出,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是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不要贪图小便宜
“养老诈骗”是一种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诈骗行为,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寻求养老保障、对集资诈骗认识不足,打着投资养老、销售老年产品等旗号,经常出现在老年人聚集的场所,比如公园、超市、小区等,不断向老年人群灌输金融养老、新型投资等概念。
近日,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宣判的一起涉案价值230万的养老诈骗案中,被告人孟某为南京一家健康咨询公司员工,他以“居家养老服务”“艺术品投资”为名,吸纳了31名老年人成为公司的会员,通过承诺给老人“高额回报”,与老人签订所谓的“交易合同”,骗走了老人的养老钱。
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刑庭庭长朱锡平说:“打着养老的旗号,紧紧抓住老人希望通过养老方式能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推销产品之前送鸡蛋、上门服务,让老年人感到温暖,然后进一步推销他们的产品。”
一旦老人把钱交给被告人后,就编造各种借口,老人不仅拿不到产品和“高额回报”,就连本金也搭进去了。法院综合考虑到被告人孟某有自首、认罪认罚、积极退还违法所得情节,判处孟某犯非法吸收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
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小恩小惠博好感,降低老年人警惕性。近日,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人民法院通过网上视频庭审的方式,审理判决了一起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案件,2021年3月至4月,被告人李某伙同张某、邓某等人以开展家纺产品促销的名义,通过虚假的厂家直播编造“将3000万广告费折成产品免费送”等谎言,采取送礼品、买卡抽奖、中奖退钱等方式,使被害人陷入免费购物的陷阱。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人民法院刑事庭庭长阮传超透露,李某等以此方式分别在河南夏邑、民权等地实施诈骗,累计金额达17万多元。
阮传超表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贪图小便宜,也不要认为天上能够掉馅饼,你只要不想着能占别人便宜,别人都不可能会占到你的便宜。所以在此奉劝广大的老年朋友、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上当受骗。”
增强法律意识,让不法分子没有生存空间
还有一些骗子直接瞄准了老年人渴望健康的心理,通过陪伴聊天解闷等方式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后,开始打着销售保健、医疗等养老相关产品的幌子,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等方式吸引老年人投入资金。特别是2020年以来,还有骗子打着自己推销的保健品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病毒的名义实施诈骗,夸大产品功效诱惑老年人,导致很多老年人上当受骗,损失钱财。
中消协律师团律师李斌建议,老年人多关注一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以及社会新闻,子女也要多与家中的老年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最近的生活状况。
李斌说:“对老年人来说,遇事要多和子女沟通商量。尤其是大笔的养老金,如果高额支付了相关费用,去购买了自己并不需要或不适合的产品,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如果真的要去买保健食品,首先要考虑正规厂家生产的,能够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备案的,具有建字号、批号的,有小蓝帽标志的合法正规保健产品。我注意到《深圳经济特区 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已经向社会公开了,明确提出60周岁以上老年人购买保健产品的,7天之内可以无理由退货。作为老年人要多看法制节目,多听法制节目,多了解法律方面的信息,能识破相关人员欺诈老年人的骗局,亲情牌。”
打击整治养老诈骗违法犯罪要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引导广大群众积极主动提供违法犯罪线索、有效识骗防骗。
李斌表示:“监管部门肯定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包括加大宣传力度、推出典型案例、推动立法完善,通过各个层面打击不法的源头。同时对于受害者、消费者,也要加大宣传教育,让他能够主动自觉地避免上当受骗。因为骗子总是和监管之间进行博弈,我们要增强防骗能力,这样就可以让骗子缺乏生存的空间,类似的骗术也就没有市场了。”